G.《信息自由法》的豁免1986年《信息自由法》修正案授予机关受限制的权利在没有确认被申请公开的档案之前回复申请者。
但是,大部分机关所保存的档案都属于《信息自由法》中机关档案的范畴之中。有些机关会加速处理紧急申请。
如果公开该信息将合理预见到将会造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该信息将免于公开。机关通常需要申请者在披露档案之前提供身份证明。虽然相比较而言,关于《隐私权法》的争议较少,但是涉及到该法律的判例和其他资源并不在少数。[15]花费多于20个工作日回复申请的机关并不是必须要通知申请者其回复期限得到延长。该申请信必须明确就哪一个《信息自由法》信息公开申请提出复议。
附录1包括一个复议申请信的范例。行政当局应采取特别律师建议的矫正措施。以前人民因在君主贵族压迫之下,故提倡政治自由,为解放人民唯一之良剂。
进入专题: 民生 宪政 章渊若 。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3.劳工保护文化的创造,社会的进步,以及民生的满足,都必须依赖人类的努力和劳动。4.平均地权土地,为经济生产上非常重要的原素之一,此为稍具经济学常识者所共知。
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其力可以垄断交通,而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之死命矣。及至社会演化阶段更变时,如此种私人所有权的经济制度,已失其功用,或已不合于新社会之秩序,或竟有害于社会之发展。
对于后者,虽然其理论基础有其正确性,但其消灭私有权的做法没有考虑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更没有关注当时的民生状况,苏联实行了消灭私有权的经济制度,导致生产锐减,最终以失败告终,不得不改行新经济政策,所以中国也不能再蹈苏联之覆辙。不知道前车之覆,便是后车之鉴。{1}章渊若认为,在宪法中可以规定,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劳工法,对工人的权利进行专门保护。一、民生与宪政的内涵1.人民的生计民生在中国是一个古名词,对这一词语在中国古代的词源和演变进行考察和梳理也许是很有意义的,但这件事情由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者来进行也许更加适当。
{1}我们前面所列的、从生产三要素着手的诸项措施对于民生的保障是有所作用的,如对于劳工的生存权、身体健康权、参政权、结社权等各项权利的宪法保护,对于人民土地使用权的规定,使得人人有居所,农民有耕田以养家糊口。他也认识到要改变人民生活的状况,首先得让国家富强起来,只有国富才能民强,国家才可能去安排人民的生活,救济老弱病残。他对宪政内涵的独特理解,使他能将宪政与经济问题以及民众的生活改善联系起来。诚以财产制度与人民之痛痒,社会之发展,民族之兴亡,文化之盛衰,有十分密切之关系。
徒法不足以自行,画饼不足以充饥。民生是个政治经济学概念,民生问题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
孙中山在民生的具体内容上,主要强调了资本问题和土地问题,这对于民众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保障的作用,但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发展国家经济和增加国家富源,孙中山认为,,在当时满目疮痍的现实状态下,这是民生改善的前提条件。与半个多世纪以前类似,今天的中国恰逢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的出现,很多中小企业破产,人民收入减少,失业人数大增,此时更需要国家的积极介入,采取改善民生的措施,努力创造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宪政国家。
征收遗产税是为了防止后人的不劳而获以及资本在时间上的不断积累与膨胀,同时也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以便用于社会保障。凡是土地中所蕴含的富源或天然力,如矿藏等,都必须依法由国家管理。然至此原则实行之时,吾人即应谨慎观察其空间时间的特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贫富之不均,均直接间接以土地问题为中心。孙中山将之发展成为一种主义,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历来宪法之精神,病在忽于治本,不知清理肠胃,卒以经济生活之不安,失去政治平等之真谛。
但是,这些措施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使国家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财富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的经济基础。所以要国富就必须学习西方,发展实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民生方案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如此美好的图景。二是对私营经济企业收归公营进行规定。
他的民生思想直接来源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论。理解他的民生法律观对于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他也看到了,将民生改善写入宪法和法律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民生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必须依赖于宪法与法律得到遵循。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吴经熊和俞仲久所编《宪法文选》、何勤华和李秀清所编《民国法学论文精萃—宪政法律篇》、《民国法学论文精萃-一基础法律篇》均收录其文章。这些措施对增加国家财富的效果是显著的,而且限制了私有制的发展,并且在客观上也改善了对民众生活的保障。
而我们却可以从这种困难中看到它与我们今天民生问题的联系,从而找到它对于今天的意义。神农氏作耕梠,教耕稼。
解决资本问题,亦仅言节制,而不主打倒。尽管如此,他认为我们还是得防微杜渐,及早预防。
其次,就社会科学而言,任何人的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与前人都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章渊若也不例外,他学贯中西,然其民生法律思想最直接的渊源就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今日负建设责任者,自应于此细微之差异上,深思其至理,体会其苦心。
这一民生法律体系是在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并且对之进行了跨领域的发展。无独有偶,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也出现了一个谈论民生的时代。为什么在不同的社会中会对相同的社会问题予以关注?当我们回顾远去的历史,我们发现了一位杰出的宪政学家,一位笔耕不辍、忧国忧民的学者一章渊若。所以我用民生主义来替代社会主义,始意就是在正本清源,要把这个问题的真性质表明清楚。
使‘男有分,女有归,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有机器的人,便一日比一日富。
那是一个国家分裂贫穷、民族内忧外患的年代,硝烟弥漫,战乱频仍,民众生活困苦。{12}(三)节制资本与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民的安居乐业,而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得发展国家经济,使国家先富强起来,并且为避免当时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分化严重等社会问题,我们还必须同时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
孙中山当年对民生二字的选择颇费苦心,经过详细研究,反覆思维,总是觉得用‘民生这两个字来包括社会问题,较之用‘社会或‘共产等名词为适当,切实而且明了,故采用之。所以孙中山给民生问题所开的药方是: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这也是当时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